全国两会中的「数字经济」
添加时间:2024-03-07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一年来,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面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出台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支持先进制造业举措。提高重点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升。数字经济加快发展,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放宽放开城市落户条件,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强化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有力开展抗灾夺丰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推出一批新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
在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我们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人大代表建议与政协委员提案
蔡冠深:支持湾区探索数据流动标准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今年将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提交《统筹大湾区跨境数据流通治理,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提案。他在提案中建议:
一、支持大湾区探索数据流动标准,实现数据跨境“管得准、管得实、用得好”。包括形成更为明确、细化的数据分类分级标准,以及发布更加方便参照的数据跨境指南与案例;
二、更加科学地建立机制,实现数据跨境“出得去、进得来”。在深港边境设立“数据跨境流动试验区”,试点推进可视可控的跨境数据双向流通,以及适度下放数据跨境审批授权,试点高效高质的数据跨境审批机制。
三、积极创新模式,实现数据跨境的企业责任主体“授得准、接得住”。例如以大企业、平台企业为重心,创新企业业务数据流通管理机制,并以深港数据为试点,创新政企数据跨境协同合作机制。
四、加强对标协同,实现数据跨境规则标准“立得住、对得上”。充分运用RCEP确立的“数据自由流动”基础性原则,对标《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标准,深化大湾区内部数据跨境落地机制。从数据跨境流动的非经济性共同关切入手,提出数据跨境的中国方案,以早日实现数字治理国际规则“领跑”。
陆铭:数字经济领域要稳慎出台收缩性政策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带来《关于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他表示,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挑战,需要探索降低制度成本、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促进激发创新活力,切实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制定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一些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规划重点不够突出,这种大而全的发展规划反映出,很多地方的数字经济规划可能并没有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缺乏构建数字经济生态意识。
陆铭建议,地方政府在制定数字经济产业政策时,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方特色、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以及产业基础等多方面因素。
稳慎出台收缩性政策
领军数字平台企业近年来出现创新业务减少、对外投资减少、市值减少、大规模裁员等情况。
为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市场活力,陆铭建议,放宽多个重点领域的市场准入,明确重点敏感行业和非敏感行业的区分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负面清单管理和法治化为基础促进民营企业大胆投资。
在制度层面,破除对于民营科技企业的隐形歧视,避免损害民营科技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推动带动该领域的创新技术积累、带动就业等。
充分相信市场,充分相信企业
对于在数字经济领域可提升的空间,陆铭指出,中国在人才储备特别是最前沿的工程师的储备、社会和政策的开放性包容度、融资方面,都还有一定的空间。
对此,陆铭建议,如果不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或战略性领域,政府要把它交给市场去做。陆铭表示,新兴领域,如果还采取传统模式的标准化、流程化,给企业或个人打一个标签,很有可能最后适得其反,导致该鼓励的市场紧缺人才,进入盲区,政府优惠政策鼓励的,市场却并不紧缺。
雷军:加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当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变革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掀起新一轮科技变革与行业变革的浪潮。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建议,将人工智能纳入教育培养体系,一方面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大对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投入,加强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扩大教学力量,拓展更多专业,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综合型人才。
此外,雷军还提出,鼓励大型科技企业和社会教培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训,以适应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快速迭代、人才需求量大、应用广泛的特征。结合人工智能人才的供需情况,灵活培养多元化人工智能人才,满足当前各领域对人工智能应用型需求。
刘庆峰:呼吁制定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从业者,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本次上会带来了一份和人工智能有关的建议,他建议制定国家《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系统性加快推动我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
刘庆峰表示,在通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基础算法和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培养需求进一步加大,同时产业复合型创新人才也非常紧缺;面对行业冲击和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建立更有前瞻性的应对机制,在本轮通用人工智能对千行百业的深度赋能和冲击过程中,要提前研究社会救助体系以及各领域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此,他建议,要加快推广大模型赋能全学段,以全新机制加快探索我国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议加快运用大模型的现有能力打造教师和学生的助手,赋能从中小学到职业教育和大学的教育教学提质增效。设立国家人工智能学院,以“核心+基地”的组织形式和全新机制推动我国面对中美竞争的拔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加强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联合头部企业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人才产教融合培养基地,打造优秀人才专项遴选机制和通道等。
周鸿祎:深化大模型多场景应用
在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看来,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加速来临,通用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引发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正因如此,他提交的三份提案,其中两份聚焦大模型,并分别从大模型的安全与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周鸿祎看来,中国在通用大模型核心技术上赶超美国还需要时间,但在大模型应用方面,2024 年是大模型应用场景元年,中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模型发展之路。
周鸿祎提出,企业用大模型不能冒进,而是要用 AI 逐步改造业务,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在实践中要拆分场景具体分析,在业务流程上找准切入点,选择与大模型成熟能力匹配的业务环节切入,切入点虽小,但纵深推进,对业务影响很大,改造收效更大。
基于此,周鸿祎建议,政府和央国企持续提供更多应用场景,为发展垂直化、小型化、低成本的大模型开放更多“小切口、大纵深”的落地机会,助力百行千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数转智改。